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陕西省
当前位置: 首页> 调查研究> 正文

党建领航----助推核桃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来源:洛南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7-12-27 作者:卢根良 发布人:党建网子站信息员 浏览次数:

摘要:“五个一批”扶贫战略赋予了林业产业脱贫的重要职能。核桃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对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水青山,促进贫困地区农业转型,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发展核桃产业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是摆在林业工作者面前的又一课题。通过调查,总结出洛南核桃产业在促进脱贫攻坚中,存在着户均发展总量小、重栽轻管严重、良种化程度低、产品缺乏竞争力、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亟待在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核桃以其营养价值高、保健作用强和风味独特、食用方便的特点被列为世界四大干果之首,受到全球范围内消费者的青睐。核桃作为洛南的乡土树种,早在汉代就广为栽培,目前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是闻名全国的“核桃之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光辉指示发表后,洛南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核桃点栽热潮洛南核桃总量得到迅速扩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县委政府始终把核桃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建基地、强管理、抓龙头等措施,全力推动核桃产业快速发展。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核桃产业也勇挑重担,肩负起了脱贫攻坚主力军的神圣使命。党中央“五个一批”扶贫战略赋予了林业产业扶贫的重要职能。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洛南县把核桃产业作为产业扶贫战略的重中之重,大力扶持发展,通过倾斜资金、龙头带动、加强科管、立体开发等举措,使核桃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贫困群众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核桃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1.1 秉承绿色发展,促进群众稳步脱贫的长效项目和“拳头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 。核桃作为洛南的乡土品种,栽植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扎实。核桃产业具有门槛低、好掌握、易操作等优势,是解决贫困人群就业,实施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好路子,也是各级部门开展产业帮扶的好项目。

1.2 实现稳定增收,促进群众摆脱贫困的有力抓手。核桃产业前期投资相对较少,只要群众有地,政府帮助解决种苗,技术人员指导栽植和科管,就可以建成良种园。良种园内先期可以套种药材、豆类、薯类、黄花菜等低杆作物,实现以短养长的目标。核桃园进入盛果期后,除果实收入外,还可以发展林下经济。

1.3 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立体开发的有效载体。依托核桃良种园,发展林下养鸡、套种苦参、丹参、万寿菊、天麻等中药材及黄花菜,是实现立体开发,种养结合,增加核桃园附加收入的又一途径。麻坪镇孤山村发展500亩核桃林下套种苦参,年亩收入在3000-4000元左右。保安镇黑潭村、石坡镇周湾村、古城镇谢底村、石门镇张湾村近年利用核桃园发展林下养鸡600余亩,10万余只,收入200余万元。

1.4 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良好铺垫。核桃作为洛南对外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外商和游客的关注,来洛的外地人士都想一览“中国核桃王”和洛南核桃美景,这就为新农村建设和核桃特色乡村游带来了机遇和商机。麻坪镇孤山村核桃采摘观光园、景村镇八一村红核桃示范观光园都已初具雏形,为带动全县核桃旅游和贫困人口就业打下来良好基础。

2 洛南发展核桃产业的有利条件

2.1 气候条件优势。洛南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东段,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海拔8001200米,年平均气温11.1℃年均降水量760毫米,森林覆盖率69.2%以上,是我国核桃最佳适生区之一,为核桃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2.2 土地资源优势。洛南县国土面积283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6万亩,林业用地304.8万亩。随着退耕还林的相继实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发展核桃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交通区位优势。沪陕高速建成后,极大地改善了洛南对外交通条件,距西安108公里,距商洛市中心城区26公里,洛南融入了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和商洛市半小时通勤圈。

2.4 市场消费优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普遍增强,膳食结构正逐步向增加果品蔬菜比例转化。核桃作为保健食品在国内外早有共识,因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被誉为“万岁子”、“长寿果”和“大力士食品”,具有补脑、美容、乌发、抗衰老和降血糖、降血脂的良好功效,消费人群普遍,市场前景广阔。

2.5 产业基础优势。近年来洛南县按照上塬、进沟、占四旁布局思路,以土层深厚的坡塬、沟槽地和四旁为重点,集中发展了了一批千亩基地和核桃沟、核桃渠、核桃路,核桃产业已初具规模,而且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效益好的核桃种植户,为核桃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3 目前核桃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3.1 重栽轻管,自然灾害严重。由于核桃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连续性营养积累功能,即使某一时期不施肥对当年的生长结实无明显影响,对人们造成核桃不需要精细管理的错觉,导致重栽轻管现象严重。目前,洛南县共有各类核桃树70.7万亩、1555万株2016年核桃产量2.6万吨,平均株产2.7公斤左右,核桃株产较低。这与全县群众的传统耕作习惯有很大关系。据统计全县70%以上的核桃树未实施修剪、施肥、垦复、病虫害霜冻防控等常规管理技术,导致树势减弱,抗逆性差据县核桃所对16个重点乡镇13535株挂果树调查,平均受害株率达79.5%,黑果率达48.7%,果实被害率74.3%,全县因此年少收核桃300500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0.61亿元。

3.2 品种混杂、良种化程度低。据调查,洛南核桃产量的60%以上来自于早期栽植的实生树,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核桃品种鱼龙混杂,外形、大小、取食难易程度参差不齐。全县核桃品种多而杂,良种化、品牌化程度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对优良品种的需求。

3.3 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目前全县核桃多以农户种植为主,相对分散,户均总量小。从产品交易来看,也以集贸市场为主,多数以散收散购、零星交易的方式流通,大批量、成规模的交易罕见。产品采收也靠传统的人工敲打、手工剥皮,方法原始,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商品性差,附加值低,经济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3.4 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核桃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在农村,发展主体是农民,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常住人口锐减,从事核桃生产的多为年龄偏大、缺乏知识和管理技术的人群,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方面能力较差,加之资金投入有限,一旦遇到恶劣气候影响,造成减产减收,群众的积极性必然受挫。

4、对策及建议

核桃产业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又利于拓宽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是顺利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要在核桃产业方面实现质的突破,就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深层次矛盾。

4.1 放眼国际市场,加速良种化、品种化进程,提高市场竞争力。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品种化栽植、批量化生产的原则,在通市、通县、通镇、通村沿线迎川面选择立地条件好的坡塬地块,实行集中连片栽植,建立高标准早丰优示范园在品种配置上,东路、西路各镇主要发展中林、辽核;北路各镇主要发展中林、洛3。在低产林改造中,采取早实品种与晚实品种相结合、乡土品种与引进品种相结合,积极培育、推广抗霜冻性强的优良品种,努力提高产量和质量。

4.2 加强科学管理,坚持防治并举,全面提高产量和品质。精细化栽培管理,是核桃树体吸收和积累营养的基础,是增强树势和抵御自然灾害侵袭的保障。要通过改良土壤、定期施肥、整形修剪、病虫防治、适时采收等措施,实现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灾害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把灾害封堵在发生以前,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4.3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加强核桃深加工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从核桃的采收加工、销售贸易、产品深加工等环节入手,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在强化储藏加工、培养技术人才、扶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推广核桃品牌方面下功夫,切实增强核桃产品竞争力,使核桃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拳头产品”。

4.4 挖掘核桃文化,扩大洛南核桃品牌的影响力。组织专家学者,对洛南核桃的发展历程、历史事件、人物典故、发展成效等核桃文化进行研讨,结合核桃博物馆、西北核桃交易市场启动建设,充分挖掘洛南核桃文化内涵,加快核桃地理标志、百强公用品牌认证进度,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洛南核桃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增强洛南核桃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