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陕西省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文洛南> 党史知识> 正文

民族至上 祖国为大

来源:洛南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6-09-18 作者:党建网子站信息员 发布人:党建网子站信息员 浏览次数:

罗锦文(1914—1939),陕西省洛南县人,八路军一二0师野战军医院外科主任。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战争中,曾与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一起,为救治八路军伤病员夜以继日的开展医疗救助工作,以自己的青春年华,把自己美好理想,献给了伟大的祖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了一颗中华儿女的赤诚的心,走完了一个爱国主义的人生历程。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赞扬他是“炎黄的好子孙”。医务同行誉称他是“白求恩第二”。

(一)

1914年5月29日,罗锦文生出在陕西省洛南县三条岭蟒岭沟一户贫苦的农民家里。4岁时,母亲去世,由于父亲在远离家乡的县城行医,他便跟随在庾家河开药铺的叔父一起生活。每天早上和下午,他要和小伙伴一起放牛,按照叔父吩咐采集草药。回到家里,便帮叔父干活,不是帮擦桌子抹板凳,就是帮其抓药。艰苦的生活,使一身“野”气的穷孩子反而变得沉默内向,深知大人的苦楚。叔父看他很有心劲,便教他写字、习文、背古诗,渐大后,送他进县城与父亲一起生活。到县城后,使久居深山的罗锦文耳目为之一新,见识为之开阔。新奇的求职欲是他痛下决心,要“弄清世间事,读尽天下书”。

1930年秋,16岁的罗锦文考入洛南县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倡导者及其校长,属“实业救国”主义者,他经常勉励学生要学习专业知识,为国出力,振兴中华。罗锦文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已认识到中华民族之衰弱。因而发奋读书,悉心钻研,立志用知识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1931年秋 罗锦文考入县初级中学时,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四省瞬息沦陷,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扎进每一个有民族意识的中国人的心。本想成为“智囊书布袋”的罗锦文,决心出走,寻求更“适合”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职业”。1932年,考入西安广仁医院。该校开设生理、解剖、药物、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由于罗锦文跟随父亲多年,对诊病司药、临床治疗等医理医务耳濡目染,故对学医看病已不很陌生。加之他刻苦学习,悉心研究,勤学好问,成绩在全年级始终独占鳌头,其外科知识临床技术优为超群,学友无不称赞敬慕。期间由于父亲从医,家庭境况日趋好转,其常将家中寄钱物接济无钱少衣的学友,每次探亲返校时,总是将所带食物与朋友“分享 ”。学成毕业后。离开广仁医院,加入同仁医院,任外科主任。

(二)

西安事变爆发后,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西安各界抗日宣传的浪潮更加高涨。罗锦文更是激动不已,四处奔走呼号,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表白自己的抱负。经常与原广仁医院高级护士学校同学董志侠、荆璞、崔海潮、吕书林等青年一起抨击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罪恶行径。

1937年“七·七 ”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抗日的怒潮激荡着古城西安。罗锦文心急如焚,决定实践共产党全民抗战的主张,抛弃一切,奔赴抗日主占场。从此身为同仁医院副院长的罗锦文身影不时出现在古城西安的大街小巷,通过秘密串联、写信、发电报等形式进行动员同行业的青年组织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先后联络在西安的洛南籍青年吕书林、吕英杰、闫玉珍、崔海潮、罗惠民、曹民哉、罗会文及西安籍青年胡秀英、刘世杰等14人开赴抗日前线。后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联系,令罗锦文为队长,立即奔赴抗日前线。按照办事处的安排,不久罗锦文带领全体队员到达洪洞县万安镇八路军总部,受到左权副参谋长的欢迎,他给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以高度赞扬和评价。他说:“你们不远千里,不畏艰苦,奔赴抗日前线。你们是炎黄的好子孙,人民的好儿女,是全国青年的好榜样。”随后,八路军总卫生部对全体队员进行了分配,罗锦文和其他7人分配到前方野战军总医院,罗被任命为外科主治医师。

(三)

1938年7月,贺龙师长率一二0师在晋西北与日军的精锐部队激战,伤病员日渐增多。为应前线急需,罗锦文和野战医院院长曾育生赶至一二0师卫生处工作,罗锦文任该野战军医院外科手术室主任。面对前线成批成批的伤员,罗锦文心急如焚,其不论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那里有枪声,哪里有伤兵,他就在那里出现。晋西北之兴县、岚县、五寨、岢岚,被战火烧焦的土地上,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其经常在炮火轰击下为伤员做手术。在这一时期,罗锦文经常与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一起工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艰苦的条件下,罗锦文没有忘记自己的队员,经常和他们通信,互相勉励,鼓励他们要加紧学习,迅速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为抗日前线多做贡献。由于医护人员和药品器械奇缺,很多本来可以抢救活的重伤员却因此在痛疼中死去,罗锦文心如刀绞。同年11月21日,贺龙、关向应率一二0师师直七一五、七一六团挺进冀中,执行巩固华北的任务,晋西北仅留三五八旅,战斗日趋频繁激烈,伤员剧增,救护工作异常紧张。由于长期夜以继日的工作,加之生活困苦,常以黑豆水充饥,罗锦文终于积劳成疾,曾高烧至40℃。一二0师政治部主任刘惠农劝其休息,他不肯,给他牲畜,他不骑,仍然坚持工作。

1939年10月12日,罗锦文在岚县为伤病员赶做手术,几次昏厥,醒来后继续工作,最后终于昏倒在手术台边,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时年25岁。

罗锦文牺牲后,三五八旅召开了追悼大会,遗体安葬在岚县五里岗。八路军总部给其家庭寄回200银元安家费。时洛南县县长郝兆先为之题了挽联:效命国家万古不朽,献身民族百世流芳。

全国解放后,洛南县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并在其家乡洛南县古城街为烈士树碑纪念,慰藉先烈,启迪后人。(李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