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在心里的知己
拜读《成携》,我了解了作家胡云山,也就是胡涛。这位从官人到作家的商洛汉子,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这一位磨嘴皮子的行政官员都能写出如此入木十分的好小说,诸如《一轮明月》、《黄牌警告》、《成携》等等。
书中那些影响过人类社会发展的人和事,不论男女、老少,一个个活灵活现地在读者面前走来走去,并不断地同读者对话,走遍了读者心灵的每个角落,给读者带来了愤怒感、悲切感、愉悦感。小说中那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仿佛是作家本人亲眼看见的,亲身经历的。作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为彼此保存了美好的回忆,也为读者奉献出了很多精致的故事和想法,不夸张地说,他的文字既是人的思想,也是人生活的本身,让你我他在心灵的震撼中久久不能自已。
总之,他的作品让人物变得更精确,情节的注重更刨根问底,他把私人的记忆变成群体共享的身份认同,从而使读者和作家建立起信任感。从作家的身上可以看到的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道理,胡作家笔下没有什么宏大理论,没有什么框架和系统,只是朴素的日常语言引发的感悟和思考,唤醒读者的良知,读者只能说写得漂亮极了,欣赏极了,感动极了,稀有极了,珍贵极了。
提起《成携》,从历史的角度看,人对于历史的看法往往取决于书写历史的人,人与人之间互相离不开“成携”,物与物之间也一样,比如一样家具不成携是不成形的,也是不能放物的,作家与本书主人公“王作敏”,他们也是在互相成携中才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携》本身就有亲情、友情和爱情,单凭“成携”二字的词义讲,它挺立着本土文化的风骨,闪烁着人性的光彩和人格的尊严,给人以质美的感觉,许多情节让人读着泪眼婆娑。
童年的小“王改生”(王作敏),在缺吃少穿的岁月里,兄弟姐妹八人张口就跟可怜多病的父亲要吃要喝,又要跟贤惠的小脚母亲要穿要戴,那时的“小改生”,穿着哥姐们退下的破烂衣服,通过母亲从新改制、缝补后,松松垮垮地挂在他单薄的躯体上,看不清他的骨架,但他依然沉浸在幸福之中。
青年的“王改生”,比当时的同龄人成熟得早,他对任何人的帮助,知道感恩却非常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那个年代里,他亲眼目睹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道德的沦丧,他的理想像五彩泡沫被吹胀却又随即破裂,令他烦恼、无助。这时,大哥便鼓励他去参军,到部队那个大熔炉里锻炼,使他人生得到了转折,部队滋养了他,为他添土施肥,使他的生命得以闪光,凭他的诚实、朴实、踏实和吃苦耐劳精神得到了部队领导和战士们的认可,从而让他从士兵到指导员一步步都挑战成功,而他,却归于贵人的成携。在部队,他立过战功,受过奖励,也受过批评,但他却将批评他的人也称当为他人生的贵人,因为批评使他进步。
脱了军装后转业的壮年“王改生”,作者改变了对他的称呼,称他为“老王”、“王作敏先生”,到地方工作后,依然保持者军人的本色,吃苦在前,兢兢业业。他到新疆最艰苦的地方工作过,回到故里成为小镇的书记,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以严于律己的心态去对待所有的一切。任书记期间,他贴近农村,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时时处处为农民群众着想,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遍石门镇的千家万户、山山岭岭、勾勾叉叉,访贫问苦,嘘寒问暖。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和爱戴,但他却莫名其妙地被停职。他总是问心无愧,日夜思考着自己哪一点对不起组织,哪一点对不起百姓,自己到底错在哪儿?想来想去,还是一头雾水,只得请求上级给他结论,回答的都是“你没啥问题,也一点错误没犯”,此时村干部田东方、马跃民、张南京等都为他齐声呼吁,群众也为他抱打不平,他却坦然处之。读到这里,读者为他一年之久没有工作怕急疯了这位工作狂,自己读着读着也着急起来,而他却是那么相信组织,依然苦苦地在等待组织给他安排工作。王作敏啊王先生,作家胡云山不是给你找出了答案么?你怎么还不知道你错在哪里,明明上级领导比你小镇书记高,他吃饱了喝足了睡醒了,等你回来汇报工作,你却和你的干事们遍访农户,忍饥挨饿,直到晚上九点回来还是饥肠辘辘,上司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他召开会议等你汇报,你却宣布散会,你只考虑你的下属累了一天,饥饿难忍,却没考虑到上司的面子。胡作家提醒人们“那里是一头牛,领导却说是一只狼,别人不得不跟着说是狼、狼”。你个王作敏啊,却不服,据理力争,反问大家怎么都睁着眼睛说瞎话?明明是一头牛嘛,怎么就成了狼?难怪是你自己给自己穿上了小鞋。在你没有工作的日子里,你陷入了不寻常的失落,读者呢,也没有消停,生怕你这个工作狂急出了神经病,读者只好愁眉苦脸地让眼睛在胡作家笔下的字里行间打转转,最终知道王作敏又得到贵人成携了,又有了他的工作,因此,读者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总算是可以消停了。
胡云山先生把《成携》一书的主人公从苦难的童年,有志的青年,穿上军装的壮年,脱下军装换上中山服后的中年小镇书记,再到如今退休后在财政局当门卫的王作敏先生,以传记小说形式做了总结,可见作家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将人心与人性赤裸裸地呈现于他所营造的故事里,他用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独具匠心的作品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也给予社会赞扬和批评,像一把利锯,切割着人们的肺腑,使读者随着主人公“王作敏”,一起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共同记录着心灵的弦音,命运的轨迹,思想的叩问,也算是给王作敏先生的人生做了完美的交待,以传承和启迪后人。上天成携王先生无数次,王先生也成携了胡作家的创作灵感,所以才有了《成携》如此精彩的作品。在此,祝王作敏先生永葆青春,时刻得天独厚。
胡云山先生得益于你天赋的文性,又源于商山洛水对你的陶制,山给了你奇骏的性格,水喷涌出你涓涓的才气,给了你选材的深度和理性的高度,使你创作灵感进入了迸发期,因而你的作品在结构上开合自由,张弛有度,成为读者耳熟能详、口口相传的精神食粮,愿你像世界著名传记小说作家茨威格那样成为文学史上最出色的传记小说作家。继续用你的神来之笔对当今喧嚣和浮躁的文坛挑战吧,因为商山洛水成携了你,你又成携了王作敏和王作敏所要感恩的人,所以,在你风华正茂之年,也要更多地成携这一方风华正茂的商山洛水,愿你在这条路上飞得更高更远。(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