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乡间蝉鸣声
来源:洛南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6-09-18
作者:党建网子站信息员
发布人:党建网子站信息员
浏览次数:次
周末,媳妇在镇上防汛抗旱值班,我便从市区坐车去陪她。“知了,知了……”乡下的蝉鸣声唤醒了我久违的思绪。
媳妇工作的镇名叫四皓,是洛南距离县城、也是距离商洛市区最近的一个镇,洛南唯一一条高速公路就起于此,洛洪公路和正在实施“三改二”改扩建的307省道呈“丁”字型穿境而过,便捷的交通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并不偏僻。
这个镇因境内的四皓山而得名。相传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朝的四位饱学之士东园公唐秉、周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为避秦祸长期隐居于此。后出山助汉高祖太子刘盈顺利登基,又辞高官厚禄,归隐商山,后人感其不慕名利的皓皓风骨,尊称“四皓”。商洛“四皓隐居之地”的说法即源于此。高耸的四皓山(今又称四皓岭)、名士隐居的典故以及如今散落于山间沟岔的民居,又印证了这里是地地道道的乡村。
媳妇是镇上的综治办主任,就好比贾平凹笔下的那个女主人公,她自己也常以有贾先生亲笔签赠的小说《带灯》为豪。由这部作品改编的同名商洛花鼓现代戏日前正在市影剧院公演,了解小说的人,大概就知道乡镇综治工作。平日里,村民上访、邻里纠纷、社会稳定等头绪繁杂的工作,缠得媳妇很少回家。我呢,虽说从市区到镇上只有半小时车程,但因在市级机关工作,事情多,制度严,也就很少过去,只有她周末值班回不来时才去跑一趟。
说来也搞笑,这天我是中午坐车来到镇上的。走到楼下时,恰好遇到她的几位同事,寒暄了几句后,就径直走到二楼东拐角处,敲起门来。这时有人在楼下喊:“吴主任早就搬到三楼了!”听到喊声,媳妇也从楼上探出头来叫我。这下,我才意识到自己已有大半年时间没来这里了,想起她说开过年机关腾退超标办公用房时,就换了房间,我心里觉得有些愧疚。
一进门,媳妇半责怪地说:“瞧你,多久没来看我了,连门都找不到了”。我只好故作应声,顺势打量起她的“新居”。这是一幢给镇上干部和学校教职工新建的公租房,媳妇的房间位于顶层,前门正对镇综治维稳大厅,后窗望去就是四皓岭,一排排烤烟像穿着黄马褂的卫士一样矗立在地头,远处是挺拔的大树和山林。看到烟田里湿漉漉的,想起近来雨天不断,我便说,旱情可算解除啦。这时,媳妇早已泡好了一杯茶,递给我说道:“什么解除了,我们这的水可比油还珍贵!”就这样,我俩聊起了眼下的旱情。
媳妇告诉我,近来镇上好几个村子都因旱出现了饮水困难。镇机关的自来水早就停了,靠从四皓桥头村民自打的井里拉水吃,每桶40元,每天至少拉两桶。除了机关灶,干部职工的生活用水基本都是限量供应,这种情况已持续两个多月了。前些天的几场雨,四皓也都赶上了,但因是阵雨,对缓解旱情效果并不大。听到这,我忙问:“镇上吃水都这样费劲,村里群众咋办?”“县上专门派了拉水车,每天把水送到村上,定点供应”,媳妇解释道。我又问要钱不?她说不要。我便反问:“不要钱的话,群众浪费了咋办?”听我这么一说,媳妇笑了,然后一本正经地说:“你们这些人就是成天呆在办公室,不了解下面情况。今年的大旱天,让怕涝不怕旱的烤烟都干得卷了叶,如果不是没水吃,谁愿意大热天排队担水?平时除了做饭,连洗衣服都舍不得用,还会糟蹋?就说我吧,每天在灶上吃饭,早晚还得去提两铝壶水,更别说老百姓一大家子人日常生活了?”
媳妇说的没错,我是在市级政府机关从事政务信息工作的,对于今年的大旱有着一定的了解。入夏以来,我市遭受53年不遇的严重伏旱灾害,全市普遍中度干旱,丹江沿线达到重旱,商南县城6万人吃水告急。8月1日,市政府专门召开抗旱减灾新闻发布会。8月4日,市上启动Ⅱ级防抗干旱应急响应。省、市领导相继奔赴一线指导抗旱减灾……官方的一系列行动印证了商洛旱情的严重程度。
令人欣喜的是,7月28日晚,洛南、商州两地迎来强降雨,市区最大降雨量达124.7毫米,局地出现水漫城池的现象,给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其他地方相继出现两轮雷雨天气。几轮降雨过后,有些县区开始报送旱情解除方面的信息。就在上周五(8月8日),我还和科室同志商量是否应该编发这类信息。
我先前也曾多年在洛南县的卫东、永丰等乡镇工作,这里与四皓相连,情况算是比较了解的。作为洛南最大的供水工程——洛惠渠就流经此地,下游的梁塬水厂负责供应县城西路的四个乡镇用水,其中就包括四皓。这个离县城最近、毗邻水厂,三次降雨两次光顾过的地方,干部群众至今吃水尚且如此艰难,旱情较重的商南、丹凤、山阳等地,特别是农业生产遭受的旱灾就更不言而喻了。前不久,有媒体曝出洛南烟农发明用塑料袋滴水浇烟苗,被网友戏称为“烤烟打吊瓶”,想来也是群众节水灌溉的无奈之举。而今想起前日迟疑旱情解除的想法,着实有些可笑。
聊着聊着,到了午饭时间,我随媳妇到机关灶上吃了碗面。吃完,还得钻进灶房从大瓮中舀点水洗碗,因为其他地方是找不到水的。随后,媳妇单位有事需处理,我便独自回到房间,躺下休息。午后的气温回升很快,一会就热得我拧开了风扇。
“知了,知了……”不知什么时候,窗外的蝉不停地叫着,硬是把我从恍惚的睡梦中吵醒。蝉鸣是伏天高温的预警!这是我打小就明白的道理。我出生在丹江河畔,从小在农村长大,儿时每逢三伏天,房前屋后的树上爬满了蝉,成群的蝉鸣声就像布谷鸟“算黄算割”一样提醒着人们注意节令。长大后,离开农村进了城,蝉鸣声便很少听见了。
说到这,我在想,这不正像是我的工作经历嘛?2001年毕业后,我来到洛南卫东镇工作,催粮要款、计生排查、推广烤烟、发展毛豆……这些日常工作让我熟悉了这里的风土人情,知道了洛南人把坐叫“挫”、把炸馍叫“果子”、把饺子叫“煮馍”,糊汤要熬成稠的,最爱吃的是沫糊面。后来,我调到市级机关工作,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住进了城市,除了偶尔陪领导下去检查工作外,基本上成天与文件材料打交道,原本习以为常的到镇上工作竟成了“下乡”。这样时间久了,看到城区暴雨积水,就简单地误以为旱象解除,如果不是周末有机会来到农村,发现自己判断有误,编发了有关“旱情解除”的工作信息,保不准会给政府领导决策提供错误信号。由此,我联想到县区有些我的同事们,他们大多也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编信息的,其实并不了解基层的真相,并不真正理解农民把庄稼当命根子,宁愿守着“烤烟打吊瓶”。
农谚有云:初伏不算旱、中伏减一半、末伏连根烂。枝头的蝉鸣声提醒我们,眼下已到了末伏后期,抗旱保秋必须抓紧抓好。
当晚,我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中这样写道:“近年来,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进村入户成了口号,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少了,习惯于坐在机关读报纸、看文件,不经意间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反“四风”、改作风的现实必要性。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经常走进基层,听蝉鸣、接地气,了解掌握真实情况,这样才不至于偏离‘航线’”。
又闻乡间蝉鸣声,又念为民公仆情。此为后记。(商洛市政府办信息科 杨林 )
媳妇工作的镇名叫四皓,是洛南距离县城、也是距离商洛市区最近的一个镇,洛南唯一一条高速公路就起于此,洛洪公路和正在实施“三改二”改扩建的307省道呈“丁”字型穿境而过,便捷的交通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并不偏僻。
这个镇因境内的四皓山而得名。相传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朝的四位饱学之士东园公唐秉、周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为避秦祸长期隐居于此。后出山助汉高祖太子刘盈顺利登基,又辞高官厚禄,归隐商山,后人感其不慕名利的皓皓风骨,尊称“四皓”。商洛“四皓隐居之地”的说法即源于此。高耸的四皓山(今又称四皓岭)、名士隐居的典故以及如今散落于山间沟岔的民居,又印证了这里是地地道道的乡村。
媳妇是镇上的综治办主任,就好比贾平凹笔下的那个女主人公,她自己也常以有贾先生亲笔签赠的小说《带灯》为豪。由这部作品改编的同名商洛花鼓现代戏日前正在市影剧院公演,了解小说的人,大概就知道乡镇综治工作。平日里,村民上访、邻里纠纷、社会稳定等头绪繁杂的工作,缠得媳妇很少回家。我呢,虽说从市区到镇上只有半小时车程,但因在市级机关工作,事情多,制度严,也就很少过去,只有她周末值班回不来时才去跑一趟。
说来也搞笑,这天我是中午坐车来到镇上的。走到楼下时,恰好遇到她的几位同事,寒暄了几句后,就径直走到二楼东拐角处,敲起门来。这时有人在楼下喊:“吴主任早就搬到三楼了!”听到喊声,媳妇也从楼上探出头来叫我。这下,我才意识到自己已有大半年时间没来这里了,想起她说开过年机关腾退超标办公用房时,就换了房间,我心里觉得有些愧疚。
一进门,媳妇半责怪地说:“瞧你,多久没来看我了,连门都找不到了”。我只好故作应声,顺势打量起她的“新居”。这是一幢给镇上干部和学校教职工新建的公租房,媳妇的房间位于顶层,前门正对镇综治维稳大厅,后窗望去就是四皓岭,一排排烤烟像穿着黄马褂的卫士一样矗立在地头,远处是挺拔的大树和山林。看到烟田里湿漉漉的,想起近来雨天不断,我便说,旱情可算解除啦。这时,媳妇早已泡好了一杯茶,递给我说道:“什么解除了,我们这的水可比油还珍贵!”就这样,我俩聊起了眼下的旱情。
媳妇告诉我,近来镇上好几个村子都因旱出现了饮水困难。镇机关的自来水早就停了,靠从四皓桥头村民自打的井里拉水吃,每桶40元,每天至少拉两桶。除了机关灶,干部职工的生活用水基本都是限量供应,这种情况已持续两个多月了。前些天的几场雨,四皓也都赶上了,但因是阵雨,对缓解旱情效果并不大。听到这,我忙问:“镇上吃水都这样费劲,村里群众咋办?”“县上专门派了拉水车,每天把水送到村上,定点供应”,媳妇解释道。我又问要钱不?她说不要。我便反问:“不要钱的话,群众浪费了咋办?”听我这么一说,媳妇笑了,然后一本正经地说:“你们这些人就是成天呆在办公室,不了解下面情况。今年的大旱天,让怕涝不怕旱的烤烟都干得卷了叶,如果不是没水吃,谁愿意大热天排队担水?平时除了做饭,连洗衣服都舍不得用,还会糟蹋?就说我吧,每天在灶上吃饭,早晚还得去提两铝壶水,更别说老百姓一大家子人日常生活了?”
媳妇说的没错,我是在市级政府机关从事政务信息工作的,对于今年的大旱有着一定的了解。入夏以来,我市遭受53年不遇的严重伏旱灾害,全市普遍中度干旱,丹江沿线达到重旱,商南县城6万人吃水告急。8月1日,市政府专门召开抗旱减灾新闻发布会。8月4日,市上启动Ⅱ级防抗干旱应急响应。省、市领导相继奔赴一线指导抗旱减灾……官方的一系列行动印证了商洛旱情的严重程度。
令人欣喜的是,7月28日晚,洛南、商州两地迎来强降雨,市区最大降雨量达124.7毫米,局地出现水漫城池的现象,给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其他地方相继出现两轮雷雨天气。几轮降雨过后,有些县区开始报送旱情解除方面的信息。就在上周五(8月8日),我还和科室同志商量是否应该编发这类信息。
我先前也曾多年在洛南县的卫东、永丰等乡镇工作,这里与四皓相连,情况算是比较了解的。作为洛南最大的供水工程——洛惠渠就流经此地,下游的梁塬水厂负责供应县城西路的四个乡镇用水,其中就包括四皓。这个离县城最近、毗邻水厂,三次降雨两次光顾过的地方,干部群众至今吃水尚且如此艰难,旱情较重的商南、丹凤、山阳等地,特别是农业生产遭受的旱灾就更不言而喻了。前不久,有媒体曝出洛南烟农发明用塑料袋滴水浇烟苗,被网友戏称为“烤烟打吊瓶”,想来也是群众节水灌溉的无奈之举。而今想起前日迟疑旱情解除的想法,着实有些可笑。
聊着聊着,到了午饭时间,我随媳妇到机关灶上吃了碗面。吃完,还得钻进灶房从大瓮中舀点水洗碗,因为其他地方是找不到水的。随后,媳妇单位有事需处理,我便独自回到房间,躺下休息。午后的气温回升很快,一会就热得我拧开了风扇。
“知了,知了……”不知什么时候,窗外的蝉不停地叫着,硬是把我从恍惚的睡梦中吵醒。蝉鸣是伏天高温的预警!这是我打小就明白的道理。我出生在丹江河畔,从小在农村长大,儿时每逢三伏天,房前屋后的树上爬满了蝉,成群的蝉鸣声就像布谷鸟“算黄算割”一样提醒着人们注意节令。长大后,离开农村进了城,蝉鸣声便很少听见了。
说到这,我在想,这不正像是我的工作经历嘛?2001年毕业后,我来到洛南卫东镇工作,催粮要款、计生排查、推广烤烟、发展毛豆……这些日常工作让我熟悉了这里的风土人情,知道了洛南人把坐叫“挫”、把炸馍叫“果子”、把饺子叫“煮馍”,糊汤要熬成稠的,最爱吃的是沫糊面。后来,我调到市级机关工作,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住进了城市,除了偶尔陪领导下去检查工作外,基本上成天与文件材料打交道,原本习以为常的到镇上工作竟成了“下乡”。这样时间久了,看到城区暴雨积水,就简单地误以为旱象解除,如果不是周末有机会来到农村,发现自己判断有误,编发了有关“旱情解除”的工作信息,保不准会给政府领导决策提供错误信号。由此,我联想到县区有些我的同事们,他们大多也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编信息的,其实并不了解基层的真相,并不真正理解农民把庄稼当命根子,宁愿守着“烤烟打吊瓶”。
农谚有云:初伏不算旱、中伏减一半、末伏连根烂。枝头的蝉鸣声提醒我们,眼下已到了末伏后期,抗旱保秋必须抓紧抓好。
当晚,我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中这样写道:“近年来,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进村入户成了口号,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少了,习惯于坐在机关读报纸、看文件,不经意间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反“四风”、改作风的现实必要性。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经常走进基层,听蝉鸣、接地气,了解掌握真实情况,这样才不至于偏离‘航线’”。
又闻乡间蝉鸣声,又念为民公仆情。此为后记。(商洛市政府办信息科 杨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