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陕西省
当前位置: 首页> 他山之石> 正文

话说保安

来源:洛南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6-10-28 作者: 胡小龙 发布人:党建网子站信息员 浏览次数:

一次下午饭后,我和往常一样走出保安街道沿着蒿坪河散步,途中遇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也在散步,老人很瘦,但看起来很有精神,嘴角微笑,一边抽着烟,他向我打了个招呼:“年轻人,你不是本地的吧!”
    “大伯,您好!我在这里上班,刚来才一年多。”
    “哦,我就说没太见过你,咋样,来这么长时间感觉咱们保安镇美不美?”
  “确实是很美的地方,环境非常好。”
  “你们年轻人啊,到一个地方是先看环境,我这把年纪已不太在乎那个了,叫我说这保安镇是美在它越来越大了!”
  “大,确实挺大的,您指的是咱们镇的面积吗?”
  “不不,我说大,不单指它面积大。我说的是它的气象大、变化大、潜力大啊!”
    老人很健谈,他给我大概讲了保安镇这些年来的变化,他讲的时候声音很高昂,显然他很高兴。在我的印象中保安最近这几年确实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当下的小城镇建设、移民搬迁工程和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让古老的保安镇越来越有活力,也越来越有张力。
   “有自来水、有电,超市离得近,买东西方便就是美!住的也安心了!”道出了保安镇搬迁群众的心声。搬迁群众都曾在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都面临着搬迁初期不适应的问题。一是物质生活上的贫困;二是文化心理上的困惑;三是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依托城镇安置移民,必须要让贫困群众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才能让他们稳得住。保安镇把对搬迁群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看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社区化管理,为移民搬迁小区群众提供水、电、视、讯等基础设施和幼儿园、银行、购物超市、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等基本的公共服务配套项目,确保搬迁群众住得安心、住得省心、住得舒心。随着移民搬迁工程的不断推进,保安镇政府驻地仓圣社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如果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保安则一块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从秦岭山脉中发源的洛河如一支神来之笔,在此汇聚了五龙河、蒿坪河、文峪河等支流勾勒出一片“六山夹三川”的灵秀土地——保安镇。保安北接华县,东连永丰镇,南邻商州,西与洛源镇接壤。地控渭华入山要道,自古即为洛南大镇,兵家必争之地。

距今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左史官仓颉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游洛水至保安,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龟文鸟迹,创造了28个华夏有记录的最早文字,揭开了中华文化传承的序幕。在这洛水之畔还有一座鬼斧神工的奇石叫“灵龟负书”,曾经爬过许多座山,见过许多种石,但像“灵龟负书”这样能让人过目不忘的巨石却是非常少有。人们无法想象它的形状是如何产生的——像一只大乌龟从地里面钻出来,身体和地面垂直,只露出嶙峋的上半身,头朝着天有仰望苍穹的意思。汉字始祖仓颉在保安正是看到“灵龟负图出于水中”受到了启发去造字,这座巨石也因此此成为洛南县一个著名景点。它在宽阔的的河道上拔地而起,屹立千年而不倒,多少年来,任凭雨打风吹,它始终坚定地站立,它让人看到了它的与众不同,也仿佛看到了保安人的精气神。
    在上个世纪初发生在这里的往事,更是让人感到荡气回肠、慷慨悲壮。说起唐澍,有人知道,有人可能不知道。他是西北著名的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担任西北工农革命军的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为党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将自己年轻的生命留在了陕西省洛南县保安镇这片土地上。据文献记载:那一天是1928年7月1日,驻守在保安镇的革命军第一大队突遭军阀李虎臣部四个残旅的包围,唐澍亲率百余人星夜前往增援,刚一到保安街西雷家院,敌人即从四面压来,唐澍带队冲入阵地,掩护革命军突围。革命军突围后向保安镇碾子沟方向撤退时,又遭民团截击,唐澍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5岁。唐澍阵亡后,敌人割下唐的头颅,悬挂在洛南县西城门楼上,身躯被当地群众葬于保安碾子沟。八十年代初,洛南县人民政府在唐澍牺牲地立碑,上书“唐澍殉节处”,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斯人已逝,英魂永在。唐澍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尤其是年轻人应该学习和培养的东西。
    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在保安这片红色热土上又奏响了一曲战天斗地的壮歌。当时的洛南县群众缺吃少穿,为了解决自古干旱的40里梁塬6万多亩土地和10多万人口的用水困难,3000多名洛南儿女聚集在在保安镇,用钢钎和铁锤,用热血和生命,在悬崖绝壁与40里梁塬上修建了洛惠渠。1958年至1959年正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关键时期,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他们利用简单施工工具,仅靠目测尺量,却修建出了长63.2公里的大型洛惠渠水利工程,令人叹为观止。今天的洛惠渠,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它的修建,充分体现出洛南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挖掘、学习、发扬和传承。
    “游客今往何处,直指保安新城。”无论您走过多少地方,保安镇现在的巨大变化和它留下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以及先辈们先于时代、忧于民生的高超智慧与英雄壮举,都将是您记忆深处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